在我過往的40多年的歲月里,有兩個難忘時光——一個是懂事時得知自己眼睛無法和同齡人般明亮;一個便是去年春天,疫情影響下,新開飯店經歷了一場“生存考驗”。
好在,這兩個時光,我都熬過來了。熬過之后,你會發現事情沒有那么糟,因為身邊有幫助你的人,更有愛你的人。人生沒有絕對的壞時光,只要有希望,一切都會好起來。羅靜樂觀開朗,生活給她留下的難,她總能柔韌化解(受訪者 供圖)
做過服務員、收銀員從擺米粉攤開始創業在家里,我是老大,我的視力殘疾,是來自隔代遺傳。我一出生,目光之所及,都是一片黑色。
想起了我長久以來的一個夢,夢到收到了大學通知書,但一到大學門口,夢就停了。
因為現實生活里,我小學畢業后,家里再也供不起五姐妹的開銷,就沒有再上學,我不知道大學是什么樣子。
我做過餐飲服務員,也當過收銀員,還自學考了會計證。
1993年,我第一次創業,彼時,在天元區圓方路,我支起了一個米粉攤,一個人,在一個僅格子間大小的地方,支起爐子做了起來。
米粉攤生意時起時落,我早起晚歸,整日圍著爐灶轉,但不覺得苦。因為,苦,我吃得太多了。
當時就像找到了一個生活寄托,沒人會注意你眼睛與別人有什么不同,只會在吃完時,由衷地贊美食材的美味。
我笑著招呼風塵仆仆而來的客人,聽他們坐下閑聊,也聽著他們各自的故事。
有一位大哥,快50歲了,從街對面醫院出來,說自己妻子癱瘓了,剛剛進院。
他跟我聊以后的生活,想著怎么照顧妻子。“老板,你這米粉,有家的味道……”這位大哥苦笑,但并沒有悲情的力氣。
“生活再難,也要有過下去的勇氣,總會遇到希望,你說是吧。”臨走,他這樣說。
這碗米粉成為他的慰藉,也讓我堅定了創業的心。
投資三百萬開店結果遇疫情
當志愿者給一線人員送餐圓方路上的米粉攤開了10年后,2003年到2019年,我開了農家樂,事業越做越大。
2019年年底,我在天元區栗雨工業園開了一家連鎖餐飲。
我想著摩拳擦掌大干一場,租下了最大的店面,投資三百萬,將心血都投入在里面。
但2020年年初,疫情而至,我遭遇了人生又一次的艱難。
當時要求關門的時候,是大年三十,我在大廳里坐了半個小時,絞著手指;員工們在廚房里點算著為過年準備的食材;電視新聞里,放著疫情的消息,醫護人員、志愿者已經到了疫情一線。
這一晚的年夜飯,一家人殺了一只鴨子煮了個熱氣騰騰的火鍋,大家隔著幾個位置,都坐定了。
我稍微緩過神來,問大家:“要不,我們也去給一線防疫人員送餐,也當是做了一件好事。”
那半個月的時間里,我去了中心醫院、三三一醫院,也到了社區,還有各派出所,我見證了他們的忙碌,也見證了這個城市的安靜。
有半天的時間,我跟著其他志愿者,在市區來回轉了一個多小時前往各個點送餐。
從車窗望去,城市停擺了,沒有了人聲鼎沸,沒有了煙火氣。
彼時,餐飲業復工的消息還沒有傳來,關門歇業遙遙無期,那一刻,我多想這樣壞的日子,早些過去。
學習電商營銷策略
餐飲店最終生存下來就像年輕時遇到了那位樂觀的大哥一樣,人生總有暖意存在。
去年4月初,天元區殘聯將我列入了創業扶持典型,還讓我參與了創業培訓。
是的,年過半百的我,又成為一名學生,在那些時光里,我和其他殘疾人朋友一起,學習電商等營銷策略。
對于電商經營而言,我們都是新生,聚在一起思考著“疫情過后如何生存”的議題,互相督促學習。那段時光,讓我有了緊繃的心弦,也有了難得的松弛。
4月底,城市里的一切都在復蘇,我的店也開了門,入駐了外賣平臺,發放了消費券,工業園周邊企業上班的人多了,生意慢慢好了起來。
熬過了疫情,我的店生存了下來。時隔一年,我又坐在了大廳里,跟一年前不同,這時候有酒杯碰撞的聲音,也有了食客之間的笑意盈盈。
當然,2020年,我還有一件快樂的事情。我的大兒子也開始創業,小女兒讀初中了,成績、特長都不錯。
她像是彌補了我未完成學業的遺憾,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,一朵云觸碰另一朵云,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,只要這樣的傳遞不停止,我們就與希望同在。
株洲殘疾人創業者羅靜:投資300萬開店遇疫情,學習電商盤活餐飲店